“主营销”的家电厂商“需要创新”
一些家电厂商的企业文化,支撑不了创新。想要与互联网企业竞争,需要重建研发团队,再造企业文化。
创维集团软件研究院院长王志国说,互联网企业进入,让他感觉到最有威胁的是速度和资金。海信传媒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雄勇说,在这场竞赛中,家电厂商要赢,必须要有技术和转型的意识。
家电厂商的习惯玩法一直都是营销战,不是技术战。从上世纪80年代的几百家公司到现在仅剩几十家,叫得上名字的不超过十家,在价格战里一路拼杀走到现在的家电厂商,有一支强大的营销团队,他们爱讲的一句话是,“不管什么产品,营销做得好的话我都能给你卖出去。”
但是,互联网加入后,这一切在发生变化。
在王志国看来,互联网要做电视,没有积累反而让他们不需要考虑太多复杂的繁文缛节的因素,所以他们速度快。此外,互联网企业一般都有大量资金,动辄拿十几个亿或者几个亿做新产品新业务,这是家电厂商比不了的。“在速度和资金实力支撑下,它们不断去碰撞,总有可能撞到一款产品让用户满意,也许那就是成功的关键。而当家电商在纠结要做一款什么样的产品时,市场有市场的意见,内部有内部的意见,很多人有很多人意见,反复纠结后往往产品就变味了。”王志国说。
另一家知名家电厂商的技术高管认同这一观点。他说,家电产业是微利行业,投入讲究回报。互联网公司投钱、投人的做法,在家电产业很难做到。
“比如做用户调研,找一流公司做调研,要花50万,公司觉得成本太高,只愿意花10万块,可想而知这个调研做回来肯定是个二流的东西。”上述人士说,“很多家电厂商的企业文化,支撑不了创新,这是很大的瓶颈。思路要转变过来,不是几十号人几百号人拍脑袋想出来的,包括团队的构建和企业文化的再造。”
高雄勇说,“如果只是喊狼来了,没用,要自己变狼才行。”上述几位研发人员一致认同,目前在几大家电厂商中,海信对研发的投入最大,对研发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。
据了解,这几年表面平静的海信一直在经历调整的阵痛,内部大量的人员被淘汰。研发团队中,硬件和软件的人员比例由过去的8比2变成现在的2比8。同时,对研发人员的考核指标中加入了集合率、活跃度几项新内容。
高雄勇说,传统企业有一个艰苦的转型过程,一定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伤害。“我规划VIDDA电视的时候,也经历了几起几落,内部阻力非常大。很多人根本听不懂我的方案,于是各级领导一轮一轮开论证会。其间,方案被枪毙了好几回,最严重的一次方案被毙掉后,我整整十天就没想清楚我该怎么办,几乎都快绝望了。”高雄勇说,“从一开始不理解到后来慢慢理解,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。因为太冒险了,海信没有做过这种产品,家电企业往往是犯不起错误的。”